钢琴老师最想让家长知道的学琴误区

2017-09-14 16:02:21

  故事一


  记得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间男子寄宿的学校,起初打架斗殴事件频出,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后来一位新来的老师为了改变现状,决定开始教孩子们音乐课,组织合唱团。后来打架斗殴的事情渐渐减少,孩子们开始遵守纪律,其中还出了一位著名指挥家。



  故事二


  在我国安徽池州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留守儿童居多,有些孩子长期情绪压抑,有时他们会对着天空大吼大叫大喊。一位叫仁一的佛教师父和原中国科技大学中华文化大学堂艺术团的陈团长为孩子们建了一个音乐教室,免费教授孩子们音乐课,很多孩子情绪上心理上的问题渐渐被音乐解决。


  如果说把上面的故事都说给琴童家长听,他们一定能够理解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在整个成长道路上的益处,但是当家长送孩子刚去学琴时是本着让孩子丰富自己的音乐体验和感受,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心态,后来久而久之,家长的心态就变了。



  一旦家长的心态符合下面任何一条,那么你的孩子将学不好琴:


  1.用考级衡量孩子水平的高低


  在音乐教育里面一些家长似乎对考级资格证等荣誉类证书格外痴迷,考级的证书就像一个身份阶级的证明一样。如果邻居家的孩子已经有好几个考级证书,自己孩子手里没有个几本就像低人一等,不考个钢琴几级就不好意思说出去一样。


  不可否认的是,参加一些表演类的比赛是可以锻炼孩子的一些能力。但是功利心的考级并不可取,而且也容易存在很多弊端,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的级数更高,那就不得不练习一些还不是他现在水平能驾驭的作品这就叫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就需要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去理解,不仅耽误了正常的学习规律,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挫败感,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实考级对于一个人音乐造诣的高低,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主要还是要看实力的。


  2.贪图便宜经常换老师


  首先不能贪图便宜,其次也不要迷信名师,名师不一定认真教你的孩子,也不一定出高徒!其实,好的老师不光自己有足够的学识和经验,能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爱心愿意全身心的为你的孩子付出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选择好了,最好就不要经常换老师,当然如果是专业老师的问题,那么肯定需要换,但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家长想当然的换不同的老师试一下做一个比较,那么建议家长千万别做这样的考虑!


  因为换一个老师,那么孩子有需要重新再来,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小方面又有自己的个性,这就是风格、流派的问题,所以不建议在孩子刚入门的时候就东窜一下西窜一下,根据调查,这种三五两天换老师的,绝对学不好钢琴的!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家长不要走极端,有的太随便,便宜的或者方便的就行,有的一定要名师,这都是极端的表现!


  3.只上课回家不监督练琴


  有些学生每周都去上课,但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回家不爱练琴,然后下周仍然去上课,甚至一周要上好几节课但是表现的不好。周而复始学了好几年可是水平不见长,这就是最大的误区。


  家长不要以为学的年头长,课上得多学的就一定好。练琴时间的长短才是检验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准。试想一下每周上课一小时,回家不练琴。一年下来一共48小时才练两天的琴。这样的量难道不可怕吗?技术的积累那可是全靠练琴在支撑啊。


  可能刚开始学的简单我们看不出差距,但是时间长了优势略势就很明显了,其实练琴时间的长短才是你学习音乐的真正时间。


  4.孩子说学琴太累家长跟着放弃


  从小学过音乐的孩子,长大后没有会责怪父母的。相反,现在很多人总是埋怨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送去学习一门乐器,导致现在在社会中一点竞争能力都没有。


  音乐教育的熏陶,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你能说:孩子不喜欢看书,看书太累了就不让他学习了吗?


  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琴童家长,给到孩子最好的爱应该是足够配合老师并理智的教育,而并非“溺爱”。


  以上内容来源于斯官网分享,如有不同观点或者有其他疑问,请在线咨询,如果转载和复制请注明出处!